张大卫牧师—末世的盼望


Ⅰ. 末世的角度看“期”的含

帖撒罗尼迦前书第5章1-2节所记,“弟兄们,论到时候、日期,不用写信给你们,因为主的日子来到,好像夜间的贼一样,这是你们自己明明晓得的”(帖前5:1-2),很好地展现了初代教会信仰的一个重要支柱。整体而言,初代教会都认为升天的耶稣基督会很快再来,心中怀着“末世迫近”的盼望而生活。耶稣复活并升天后,门徒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“主什么时候再来呢?”。在这些教会当中,帖撒罗尼迦教会对这个末世论问题进行了非常热切的思考与讨论。特别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停留了大约三周(徒17章),在会堂教导时,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与他就救恩论和末世论进行了深入的问答交流。正因如此,保罗才会说:“弟兄们,论到时候、日期,不用写信给你们”(帖前5:1),这表明他们对“时候”(χρόνος, Chronos)和“时期”(καιρός, Kairos)已有相当深入的理解。

那么,“时候”(Chronos)与“时期”(Kairos)有何区别呢?在希腊语中,χρόνος(Chronos)指的是“数量化的时间”,即时间的长度、流逝、顺序等。我们可以从编年学(Chronology)、计时器(Chronometer)等词汇推断,Chronos指的是“可精确测量、被分割的时间”概念。与此相对,καιρός(Kairos)所强调的则是“质变性的特别时刻”——一个关键的时点。例如,某人迎来婚礼之日时,那一天对他而言不仅是众多流逝日子中的一天,更是会让他的生活在“前后”发生实质性改变的“特别日子”。这就是Kairos的概念。帖撒罗尼迦的信徒非常清楚地意识到:在历史的Chronos流转中,会出现主再来的特殊Kairos之日,即“主的日子”近在眼前。

圣经所说的“主的日子”,在旧约中被称作“耶和华的日子”,在新约中则是“耶稣基督的日子”或“主再来的日子”。耶稣基督已在地上完成了救赎大工,并且借着复活、升天为我们开辟了救恩的道路。但同时,也宣告“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,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,他还要怎样来”(徒1:11)。因此,教会就朝向那个“日子”——即末世完成之日而满怀盼望地生活。由此可见,圣经并不主张循环式的历史观——不像某些东方思想,认为历史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反复循环、毫无意义地转圈。相反,圣经主张线性历史观:历史有独一的起点(创造),也会有结束(末世),在结局之时,有最后的审判,也有新天新地的到来。

帖撒罗尼迦教会之所以坚守末世论的信仰,意味着他们一直带着“主随时会再来”的紧迫感和神圣的盼望生活。即使在逼迫和患难多、有各种错误教导泛滥的环境中,他们仍坚信“很快再临的耶稣基督必定会洗去我们的委屈和苦难”。正如马太福音10章23节所言:“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,就逃到那城里去……你们还没有走遍以色列的城,人子就到了”,对他们而言,主的再来随时可能实现,极其临近。同时,使徒行传第1章中,天使也明言:“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?耶稣怎样被接升天,你们也必这样看见他再来。”这就在初代教会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的动力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保罗透过帖撒罗尼迦前、后书,为他们关心的末世论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解答。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中,他回答了“那些已经死去的人将如何呢?”(涉及到死者的复活与被提)的疑问;随后在第5章,他又说:“主的日子来到,好像夜间的贼一样,这是你们自己明明晓得的”(帖前5:2),劝诫他们不要过分拘泥于“时期”问题。保罗既没有给出关于“时候、日期”的明确时间表,也没有说“毫无征兆地漫无目标地等待”。相反,他重申了耶稣关于“夜间贼来”的教导(太24章,路17章,可13章等小启示录内容),并肯定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已经熟悉这些教导。又借着“无花果树的比喻”指示他们:要有分辨时代的智慧,但也要记得“连子也不知道那日子”(可13:32),因此把日期或年份准确化的尝试并无意义。

可见,末世论在基督教教义中是与基督论、救恩论并列的三大支柱之一。若说基督论与救恩论在实践层面必不可少地改变我们的信仰与生活,那么末世论则是将我们的“现在”与“未来”连接起来的“时间观”与“历史观”的核心。因此,从初代教会开始,对于“历史的尽头”应该如何被理解的问题,就出现了众多讨论。前千禧年派、后千禧年派、无千禧年派等学说,都是出于对末世的渴望而产生的神学理论。时代论(或称“经济论”)的前千禧年派将“被提、大灾难、千禧年国度”等做了详细区分;后千禧年派则认为教会借着传扬福音,逐步在地上扩张基督的统治,直至主再来;无千禧年派则将千禧年视为象征与比喻,认为教会时代即是基督统治的“属灵国度”,以此来理解末世。尽管这些学说彼此之间存在神学争议,但至少在一点上是一致的:末世确实会到来。教会等待并预备那个日子,作为神子民在当下要遵守的根本教训,是谁也不会否定的。

帖撒罗尼迦教会也带着这样的关注点,积极地向保罗请教末世论。当提摩太前往帖撒罗尼迦探望时,教会的信徒们再次提出对于主再来时机的疑问。保罗就此写信作答,这便是帖撒罗尼迦前、后书。教会历史见证:若我们对信仰中的困惑保持沉默不问,反而会失去很多造就的机会。哥林多教会也是如此,他们曾就淫乱问题、祭偶像之物的问题、属灵恩赐问题、复活问题等大小事宜,从以弗所写信给保罗,保罗的答复就成为哥林多前书。如果哥林多的信徒不曾提出那些疑问,我们也许就无法得着像哥林多前书那样丰富的教训。因此,在教会中,“提问与回答”的互动,对建立健全的信仰体系至关重要。

我们可以从保罗所说“弟兄们,论到时候、日期,不用写信给你们”(帖前5:1)看出,帖撒罗尼迦信徒并没有在末世论上持无秩序或极端的态度;相反,他们已经相当深入地学习并讨论了这方面的教义。当然,也有少数人采取了极端立场,比如“既然主的日子快要来了,就停止日常工作”之类(帖后3章提到这类人)。但整体来看,帖撒罗尼迦教会仍是勤奋工作、盼望主再来、警醒祷告,保持良好平衡的群体。保罗对他们的这种平衡大加赞赏,同时不断鼓励他们继续谨守警醒。

接着,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2-3节:“主的日子来到,好像夜间的贼一样……那时,正像孕妇的产痛忽然来到,灾祸要临到他们,他们绝不能逃脱。”这里所用的“贼一样”比喻,在旧约和新约中常被拿来描述灾难、神的审判或主的再来会“毫无预警”地降临。一方面,这形容了对“未做好准备之人”而言的突然而惨痛的现实;另一方面,也呼应了耶稣的话:“那日子、那时辰,没有人知道,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,子也不知道,唯独父知道”(太24:36)。因此,任何人都无法通过计算来确定确切的再来时刻。

在这个层面上,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与著作中都强调:“末世论的核心不在于推算日子,而在于领悟‘如何在当下按着神的旨意去生活’。”我们要把那日子、那时辰完全交托给天父,同时盼望主再来时所带来的彻底救恩与审判;也要在此时此地活出忠心又良善的仆人样式。的确,正如马太福音24章14节所言:“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,对万民作见证,然后末期才来到。”因此,每当教会提及末世时,一定要谨记神给教会的“普世宣教使命”,不是让教会在末世恐惧中逃避世界,而是借着末世的应许,“你们要警醒预备,凭着信心与爱心生活,并向普天下传福音”,这是耶稣给门徒的命令。

从这样的角度来看,帖撒罗尼迦教会之所以受称赞,还有另一原因:他们并未只是沉迷于“推算再来日期”,而是满怀对主的热爱,同时建设了健康的信仰共同体。保罗说:“弟兄们,你们却不在黑暗里,那日子临到你们,像贼一样,就不像临到别人那样了”(帖前5:4),意思是: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作为“光明之子、白昼之子”,主的再来对他们不至于像“贼一样”突然与惊恐。因为他们并非在黑夜酣睡,他们随时警醒预备,不论主何时来,都能欢喜迎接。张大卫牧师也指出:教会在讨论末世之时,最不可或缺的态度就是“常常警醒谨守”,而这种警醒与谨守,不是恐惧,而是“建立在福音之上的积极预备”。

接下来,让我们看看末世论如何具体应用在个人的生命当中。人人终将经历肉身之死,那是个人的末世;整个人类历史也将走到终点,那是宇宙的末世,也就是主再来的日子。保罗期望教会同时对这两方面——个人末世与宇宙末世——都能不动摇地做好预备。那么我们该如何预备呢?答案是持续研读神的话,并在信心和爱心上不断操练。帖前5章8节所言,“因为我们属乎白昼,就应当谨守,披上信和爱的胸甲,戴上救恩盼望的头盔”,说明在属灵争战中,基督的精兵要用护心镜(胸甲)与头盔来防护自己。胸甲象征“信心与爱心”,头盔象征“救恩的盼望”。换句话说,对主再来的认知并不只是头脑知识,而要借着“信心与爱心”守住灵魂与生活核心,并用“救恩盼望”的头盔来防止因周围错谬思想和诱惑带来的迷失。

同时,保罗也在这里宣告:“你们都是光明之子,都属白昼”(帖前5:5)。光明就是真理,意即帖撒罗尼迦的信徒活在神的道中,并透过神的道来透视历史,带着末世论的盼望过当下的生活。这样的信徒,即使主的日子真如夜间的贼一般降临,也不会措手不及。因为他们已在光中保持清醒,就好比马太福音25章“十童女的比喻”中的智慧童女,提前预备了灯油,随时等候新郎。帖撒罗尼迦教会正是这样拥有末世盼望的“模范教会”。

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节说“弟兄们,论到时候、日期,不用写信给你们”,也说明了他们对“历史终局”有明确而正确的认知。他们既不对末世抱着空泛的恐惧,也不以错误的算法去迷惑人;相反,他们同时追求“健全的末世论与历史观”,加之对主再来的盼望,以及对爱心的实践。张大卫牧师也多次强调:末世论并不是为了煽动恐惧或预测日期来迷惑人,而是提醒我们:“如何度过每一天?教会在这地上该担当怎样的责任?”——这是何等宝贵的信仰根基。


Ⅱ. 警醒守生活的必要性与教会的使命

现在,让我们依据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4节以后,“弟兄们,你们却不在黑暗里……我们既属乎白昼,就应当谨守,披上信和爱的胸甲,戴上救恩盼望的头盔”(帖前5:4-8),来思考初代教会的末世论信仰,究竟是怎样落实为实际生活和教会使命的。保罗明确表示:“弟兄们,你们却不在黑暗里,那日子就不会像贼一样临到你们”(5:4)。这意味着对预备好、时刻警醒的人来说,“主的日子”不会是突然降临的恐怖时刻。有些人只注意到“像夜间贼一样”这一点,认为“任何人都不知道那日子何时到来”,就停留在未知的惊惶。然而保罗在此强调了另一个层面:“你们若是光明之子,那日子就不可能像贼一样突然袭来。因为你们一直在光中做好预备。”

这与耶稣所讲的“十童女的比喻”(太25:1-13)如出一辙。那五个聪明童女预备了灯油,另五个愚拙童女却没有预备。当新郎出现时,已经做好预备的童女立即迎接新郎;没预备的童女则等到门关上了才赶来,只能被拒之门外。对后者来说,主的到来仿佛“贼一般”出其不意,而她们只剩悲叹;而对前者而言,一点也不觉得突兀,因为她们已怀着盼望并做足了准备。帖撒罗尼迦教会如同那五个聪明童女,并未因对“何时到来”一无所知而陷入恐惧或压力;相反,他们坚信“主必再来”,便在信、望、爱上全副武装地等候。

那么,“警醒谨守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?
第一,警醒意味着在灵性上不松懈。倘若我们“忘记了主,陷入日常诱惑和罪中”,那便是松懈。失去末世论的警觉,便容易被世俗观念或物质主义所淹没。然而真正相信主随时会再来的人,即便在日常工作或服事中,也会常常提醒自己:“我是主的仆人,总有一天要在主面前交账。”耶稣在“按才干受托的比喻”(太25:14-30)里指出:主人终归要回来,与仆人算账。这正是末世论的另一关键信息:末世论不只是“将来在新天新地得享美好”这样模糊的期望,而是呼吁“今日此时要带着责任与忠诚而活”。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并没有懒惰度日或逃避现实,他们在盼望主的日子同时,仍忠实地承担起工作与生活的责任。

第二,谨守意指自我省察与自我节制。保罗说,醉酒的是在夜间醉(5:7),在黑夜沉睡的人会陷入灵里的麻木。但我们既属白昼,就当宣告自己“不随波逐流”。在这种意义上,保罗强调“要披上信心和爱的胸甲”。心脏或胸部是性命的核心,他指出守护灵魂核心的就是“信心与爱心”。信心是指对“神早已决定拯救我们”的上帝的信靠,而爱心则是这种信心在行动上的体现。至于“救恩盼望的头盔”则无比重要:信心能扎根生活,盼望则指向未来。若一个人没有盼望,他的思想、头脑(头盔所象征之处)就会在世俗环境的冲击下迷失、绝望。可若我们有盼望——深信主将再来并使万事成全——我们就能在任何境况里保持清醒的头脑。

如此,警醒谨守的人不会只把末世当作“夜间贼来”的恐怖,而会看成“与主面对面、进入完全救恩与荣耀的日子”,是他们渴慕已久的实现。因此,保罗宣告:“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罚,乃是要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;他替我们死,叫我们无论醒着或睡着,都与他同活”(帖前5:9-10)。对于信徒而言,末世并非仅是审判,更是“得享救恩最终完成”的转折点。真正健全的末世论所带来的不是毫无节制的恐慌,也不是任意妄为的放纵,而是“主必再来”的宣告令我们现在就谨守地活,并喜乐预备那将临的完全救恩。

正因为如此,教会应与世界有所不同,要时时意识到“末世论使命”。一旦教会忘记末世论,便可能陷于今世利益或价值追求,比世俗更世俗。若教会失去“神的国度终将降临,我们要与主同享那国度”的异象,就会沦为世俗化的组织。所以,张大卫牧师也一再提醒:教会要作为“热切盼望主再来”的属灵共同体,秉持末世论的盼望,走向地极传扬福音。教会并非仅仅壮大会众规模或势力,而是要实现“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,对万民作见证,然后末期才来到”(太24:14)的使命。教会在地上敬拜、教导、彼此劝勉都是因为“主将再来”这一盼望。

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1节,保罗劝勉信徒:“所以,你们该彼此劝慰,互相建立,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。”在其他书信中,保罗时常斥责教会的分争与不和,但帖撒罗尼迦教会却在“彼此劝慰、互相造就”方面做得很好,这也与他们的末世论信仰分不开。因为末世论最终告诉我们:“我们同是神的儿女,将来在主再来时要一同进入荣耀,是彼此的同工同伴”。愈是临近那日,教会就当更加圣洁、更加热切地共同生活、互相勉励、彼此成全。

末世论直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动力。在这动荡不安的世界,人们常为看不见的未来担忧,但若我们深信“我是神的儿女、属光明之子,要预备迎见再来的主”,便能带着在末世交账的使命感过当下每一天。对教会也是如此:教会乃是“末世论共同体”,不是某栋建筑或积累财务的机构,而是一群“光明之子”相聚;他们呼喊“马拉那大(主啊,愿你来)”,在世上传扬福音和实践爱心,为迎接主的降临做预备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“教会在世上活出爱的行动、扩展福音,就是末世论信仰的具体践行。透过‘当下’就在此地实现天国文化,关怀世上的边缘与被遗忘之人,并且热切盼望主再来——这正是一种‘警醒谨守’的综合态度。”

综合而言,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称赞与劝诫,放在当今教会依然适用。保罗说:“弟兄们,关于这个问题(末世论以及时候、日期),你们已研究得相当透彻,以至于不用我再多写。”这表明保罗认可他们已经对神的历史与末世有相当的洞察力。再者,他进一步鼓励:“你们是光明之子,所以那日子并不会像贼一样临到你们。”这也印证了教会的呼召——成为时刻预备、彼此劝勉、共同建造的群体。当这种信念扎根,教会在世上虽遭遇患难逼迫,却仍能坚守福音。

但的确,如今的教会中也常常有人对末世论产生误解,有人为了私利而误用末世信息、恐吓信徒或宣称某个特定日期是世界末日,这就属于异端或极端现象。对此,我们应当学习帖撒罗尼迦教会的“平衡末世论”。这个平衡包含两面:其一,“既然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日子,就不要随意推算或宣扬所谓‘特别启示’”;其二,“然而我们必须察验时代的迹象,借着神的话语、宣教和爱的行动时刻保持警醒”。当这两方面取得和谐,教会就能在今世与来世间维持健康的成长。基督徒的生命形态是“两栖”的:既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世界,也仰望神国度的终极完成。

张大卫牧师每每讲述这一主题时,总会重申:若只关注“贼一样来临那日”的惊吓,就可能滑向害怕或盲目计算日期这两种极端。然而保罗的用意很清楚:“对于行在光中、保持警醒和谨守的人,那日子并非令人猝不及防;你们当穿上信心与爱的胸甲,并戴上救恩盼望的头盔。”当这样的确据深入人心,教会不仅不会被末世论吓得惊慌逃避,反倒能因对未来的盼望而更喜乐、更有生命力。正如圣经并未用末世来营造“阴森的恐惧”,而是作为“充满生机与盼望的应许”去激励教会。

更进一步,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9-10节里,保罗总结:“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罚,乃是要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;他替我们死,叫我们无论醒着或睡着,都与他同活。”这正是新约福音的核心:末世不只是神的愤怒与审判,同样也是对信徒而言“完全救恩”的降临。虽然末世会带来审判与公义,但对相信耶稣基督的人来说,这审判不过是迈向永生之门,令人更真实地与主面对面。这便是保罗就末世论给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最清晰回答:对教会而言,“主的日子”非但不是恐怖或可怕的终结,而是救恩得以完全彰显的起点。既然如此,教会就当彼此劝慰、彼此建立,预备那日。

在当代社会,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持守这样的末世论。世人困于冲突与混乱中,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。这时教会若只喊“世界要灭亡了,大家快恐慌、快躲起来”,就违背了神的心意。教会要传递的应是:“主必要再来,届时我们要得着完全的救恩,所以让我们现在就警醒谨守、活出爱心并传扬福音。”这才是福音,这也对应“预备灯油的十童女”、并且“用才干去做工的良善仆人”。如此,主无论何时出现,我们都能欣然迎接他。

帖撒罗尼迦前书第5章中所包含的末世讯息,始终教导我们如何在今世生活:主的日子固然会像夜间贼一样到来,但对“光明之子”来说,并不会造成突然而至的惊吓,因为我们已在光中警醒谨守。张大卫牧师屡次强调:“教会若只把末世论当成恐吓末世或哗众取宠的工具,就失去了其真义。相反,末世论应成为教会更加健康、热心宣教、满有爱心的动力。”如同帖撒罗尼迦教会一样,历世历代的教会都应在“主耶稣啊,愿你来(Maranatha)”的宣告里彼此造就、彼此劝勉,坚立在对主再来的期盼中。最终,号角吹响之日,我们就能欢然迎见主。

通过以上这两部分的探讨,我们看到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所教导的末世论真理,主要向我们彰显以下几点:
第一,“虽然没有人能确知那日子何时到来,但主再来却是必然。”
第二,“主来如同夜间贼一般,对光明之子而言却并不突兀,因为我们已在光中做好预备,保持警醒。”
再者,主在马太福音24章14节也明确表明,只有“福音传遍万邦之后,末期才来到”。因此教会在谈论末世时,仍要积极地走向世界、完成宣教大使命。

总之,末世论乃是推动教会“不是逃离现实,而是改变现实”的坚固信心支柱。帖撒罗尼迦的信徒正是因盼望“主的日子”,才能在逼迫患难中坚守信仰,保罗也因此对他们倾注深情的称赞与劝诫。当今的教会同样应渴望获得这样的赞许:“弟兄们,论到时候、日期,不用写信给你们……”——表示我们已对这真理有深入扎实的探讨和认识,并且在日常里彼此相爱、互相建立,成为真正的“光明之子”的共同体。如此,“教会”就能在黑暗世代中点亮灯光,呼喊“主耶稣啊,愿你来”,并以正确的末世论信仰去服事世界。终有一日,主再临时,我们也将与他一同进入永远的安息与荣耀。那正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书信中所宣告的福分,对今日的我们依然有效。愿我们都能如此盼望,并且如此预备。阿们。

http://www.davidjang.org

Leave a Comment